康海
孝宗弘治七年(1494)入县学,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,见海文,盛赞其才,言必中状元。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,次年赴京会试落榜。弘治十五年(1502),海28岁复参与会试,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。遂登进士第一,大魁天下。康海在殿试对策中,仗义执言,力陈改善吏制,裁汰庸官,重用才智之士,兴利除弊,升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,曾参与修宪宗、孝宗两朝实录。武宗正德三年(1508)李梦阳入狱,为救文友,海往见同乡刘瑾,通宵畅饮,不日梦阳获释。八月,海奔母丧,途经顺德遇盗。正德五年(1510)八月,刘瑾事发,被脔割3357刀,凌迟处死。海以同乡受其株连,被削职为民。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。遂以文为身累,倦于修辞。乃曰:“辞章小技耳,壮夫不为,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!”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,以图起复,海断然拒绝。

康海(14751540)字德涵,号对山、沜东渔父,西安府武功县人(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)。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(1475)六月二十日,死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(1540)十二月十四日,享年66岁。

康海自幼机敏,童年事邑人冯寅为蒙师,习小学,“凡洒扫应对之属”,冯出仕后,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。成化二十二年,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,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,期其效法。父退,海嬉戏如忘,父怒欲捶楚,问所授,海从容复述无可责。

康海生平

孝宗弘治七年(1494)入县学,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,见海文,盛赞其才,言必中状元。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,次年赴京会试落榜。弘治十五年(1502),海28岁复参与会试,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。遂登进士第一,大魁天下。康海在殿试对策中,仗义执言,力陈改善吏制,裁汰庸官,重用才智之士,兴利除弊,升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,曾参与修宪宗、孝宗两朝实录。武宗正德三年(1508)李梦阳入狱,为救文友,海往见同乡刘瑾,通宵畅饮,不日梦阳获释。八月,海奔母丧,途经顺德遇盗。正德五年(1510)八月,刘瑾事发,被脔割3357刀,凌迟处死。海以同乡受其株连,被削职为民。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。遂以文为身累,倦于修辞。乃曰:辞章小技耳,壮夫不为,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!”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,以图起复,海断然拒绝。

从此放形物外,寄情山水,广蓄优伶,制乐府、谐声容,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,人称“康家班社”。与户县王九思共创“康王腔”,扶植周至张于朋、王兰卿组建张家班。曾广集千名艺人,参与秋神极赛活动。自己因谴责李梦阳写成的杂剧《中山狼》和《王兰卿服信明忠烈》杂剧,被之管弦,自此俳优。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,又名华庆班,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。为重振北曲,为秦腔艺术的发展,建树了不朽的功勋。

海放歌泉林30余年,初衷不改。殁时。除诗文集外康,还著有散曲集《沜东乐府》、诗文集《对山集》、杂著《纳凉余兴》、《春游余录》等,尤以《武功县志》最为有名。评者认为康海编纂的《武功县志》体例严谨,源出《汉书》,乡国之史,莫良于此。后世编纂地方志,多以康氏此志作为楷模。因为文学理念相近,加上同时尊崇复古文风,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、朱应登、顾璘、陈沂、郑善夫、王九思等号称十才子,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、王九思、王廷相号称七才子,亦即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

李梦阳

陕西状元康海,是明代著名文学家,才气横溢而又狂放不羁。当时,朝中另一著名文学家李梦阳,亦以才气著称。两人明争暗比,互不服气。

到了正德年间,武宗朱厚照是个荒淫昏庸的主子。大宦官刘瑾由于能千方百计满足他的淫乐嬉戏要求而倍受宠信,一时间权倾朝野,炙手可热。刘瑾也是陕西人,与康海有同乡之谊,因而总想将康招致门下作为装点,但没有成功。刘瑾多次登门拜访,指望康海会来回拜,可是康海老是瞅他不在家时去答礼。两人关系只在不即不离的状态中。

刘瑾祸国殃民的行为引起了朝中正直官僚的普遍不满,纷纷上书进行弹幼。无奈朱厚照沉湎于享乐,不仅不追究刘瑾,反而将上书的人一个个加以处罚。李梦阳因为替户部尚书韩文出过主意并代他写过弹幼刘瑾的凑章,也被勒令致仕。第二年又被刘瑾借故逮捕人狱,危在旦夕。许多想救李梦阳的人都无计可施。在这紧急关头,李梦阳的一位姓左的亲戚冒险入狱探视。他劝李梦阳说:

“您眼见没有活路了,目前唯有康先生可以救您一命。”

“我与康先生一向争高比低,关系不好,现在有了危险便去求他,难道不是问心有愧么?"

“您这争的是匹夫之气!危急关头必须灵活些下”

经再三劝导,左某又掏出一张纸片来,一定要李梦阳亲笔写儿个字求康海,李梦阳勉强提起笔,写了:“对山救我!唯对山能救我!”十个字,别的什么也不提。“对山”是康海的别号。左某拿着纸片去见康海。康海说:“这种事目前看来,也只有我能办。我岂能计较别的,而不为良友伸出救援之手!”

作品成就

《中山狼》

康海的出名,主要因为他写过一部杂剧《中山狼》。《中山狼》杂剧是根据明人马中锡的寓言体小说《中山狼传》改编而成,四折,写东郭先生冒险救子中山狼,使它逃过了赵简子的猎杀。中山狼脱险后,恩将仇报,反欲吃掉东郭先生。东郭先生大恐,幸遇杖藜老人,将狼骗进书囊杀死。作品流露了对当政的统治集团人物的不满。第四折中杖藜老人说:“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!那负君的受了朝廷大俸大禄,不干得一些儿事,使着他的奸邪贪佞,误国殃民,把铁桶般的江山败坏不可收拾。”词锋显然是有所指的。旧传此剧为影射李梦阳负恩而作,明沈德符《顾曲杂言》说:“填词出才人余技,本游戏笔墨间耳,然亦有寓意讥讪者。如……康对山之《中山狼》,则指李崆峒。”此剧关目曲致,曲文自然朴质。剧中狼、老牛、老杏开腔说话,情态逼真,带有童话色彩。前人称此剧“独摅澹宕,一洗绮靡,直掩金、元之长,而减郑、关之价矣。韵绝!快绝!”(沈泰《盛明杂剧》评语)誉之虽过,但此剧在明前期剧坛上确实是一部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作品。王九思和康海在文学创作上是主张复古的,这也反映到其杂剧作品上,即基本延续元杂剧一角主唱的惯例,在曲词上也追摹元曲的风味。但剧作在内容上的新意和单折短剧的体式,也表现出明代杂剧的一些新变化。

《对山集》

康海的集子叫做《对山集》,共十卷。集中有许多记游的诗章,但是没有一首明确提到在扬州的经历。有一首《植树》诗云:“此日春气和,万木俱含秀。况我山林居,园列颇成就。”稍稍让人联想到扬州康山草堂。还有一首《怀金可卿》诗云:“珍味安能通俗口,广陵之散谁可传。”这是他唯一提到“广陵”的地方。

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大的根雕作品,叫做“流云槎”,据说是康海在扬州的遗物。“流云槎”用天然榆树根制成,形似紫云,可作卧榻,原藏于扬州康山。入清后先归江春,阮元购得后转赠麟庆,麟庆将它携回北京半亩园,其后人捐赠给故宫博物院。

散曲

康海的散曲,今存套数30余首、小令200余首,曲作的主要内容一是抒发其愤世嫉俗的情怀,如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,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。从今后花底朝朝醉,人间事事忘。刚方,溪落了膺和滂;荒唐,周全了籍与康(《雁儿落带过得胜令》)。表现了他自认为无辜遭殃的满腹牢骚,并夹杂着几分玩世不恭的幽默。二是倾吐其徜徉山水的闲情逸致,如《叨叨令》、《秋兴次渼陂韵》就着重表现了作者对有时节望青山看绿水乘嘉树,有时节伴渔樵歌窈窕盟鸥鹭生活的欣喜之情。他的散曲一般都写得豪放爽健。但有时过多的生造和堆砌词藻,是其缺点。

第二天,朋友们得知康海要救李梦阳,都来商议援救的办法。康海说:“刘瑾虽然横行霸道,胡作非为,但生性好名,只能利用这一点以诡诈之言去打动他,用正经的大道理是行不通的。”人们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,而且只有口惹悬河的康海才能做得到。

第三天,康海登门求见刘瑾刘瑾听说,立即倒展相迎,焚香鸣炮请上座。康海也不客气,大大方方地坐下。

“难得有什么好风,把先生吹到舍下来了!“’刘瑾兴奋地说着,马上又张罗设宴相待。

“先别忙!我有话要说”,康海说:“如果您听我的,我就留下喝酒;要不然,我一会就要告辞。”

“先生有话请讲。”刘瑾生怕他走了。

“当年高力士最受唐玄宗的宠信,他尚且肯为李白脱靴,这一点您能做得到吗?”康海单刀直人地问道。

“现在就让我为先生脱靴就是了!”刘瑾连忙站起来说。

“不!”康海示意让他坐下,又说:“当今李梦阳之才高出李白数倍,至于我康某,比起他来更是万不及一了。李梦阳下了死囚牢,而您不能加以解救,难道还能为李白脱靴?”说罢,站起身来,扑打着衣服,准备告辞。刘瑾一把将他按在椅子上,说:

“这虽是朝廷的事,但今天先生既然这么说,我一定要设法翰旋。”

康海这才宽衣解带,上席痛饮,直到次日天明才告辞回去。

李梦阳果然被释放了。但康海从此脱不开与刘瑾的关系。正德五年(1510 刘瑾垮台,康海也被划人刘党而削职为民。然而,他从不跟人辩白他接近刘瑾的原因。

以上根据《镇原康氏家谱》(20063月,康希善主编)所编。